300快餐500一条龙_100元三小时约_快餐150元3小时不限次数

风云气象卫星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侧记

2024-08-14

叮,你的手机收到一条消息:“今天午后至明天傍晚,本市有大到暴雨,局地大暴雨。请广大市民减少出行。”放下手机,你默默盘算着出行安排,有了准备。

每年“七下八上”时段,也就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,是我国华北、东北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。其间,北方地区降雨量会占到一年雨量的1/3左右。当下正值汛期,风云气象卫星在轨不间断提供监测数据和产品,为气象防灾减灾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截至目前,我国已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共计21颗风云气象卫星。当前,有9颗风云气象卫星正在太空站岗值班,时刻监测着地球的阴晴冷暖。大家都说,风云气象卫星是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卫星,它既是知冷知热的“百姓星”、自力更生的“创新星”,还是服务全球的“中国星”。

“没有一个台风能逃过卫星的眼睛”

7月25日上午,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平台的大屏幕上正实时播放风云四号B星高清卫星云图动态画面,大片的云团组成庞大的漩涡盘踞在我国东南地区,这就是今年第3号台风“格美”。

这个夏天,风云气象卫星迎来数次大考:河南、湖南、山东等地遭遇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,两个台风先后登陆我国,带来大量降雨和持续大风,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高温……

应对极端降水天气,今年5月1日正式上岗的风云三号G星有“高招”。风云三号G星也被称为“降水星”,采用双频主动降水测量雷达与被动微波、光学遥感相结合的综合探测,实现了降水测量从“被动看”到“主动探”的跨越,搭载了我国首套“空中雨量计”——星载降水测量雷达,具备自上而下获取降水三维结构信息的能力。“这就像是在太空给地球大气和降水做CT检查,通过‘透析’大气降水的三维立体信息,‘刻画’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内部结构,帮助气象专家更直观地了解降水演化过程,‘诊断’降雨大小和影响范围,预测天气变化。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王君磊解释。

自去年4月16日发射至今,风云三号G星为汛期天气会商提供观测数据,服务保障了成都大运会、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,成功探测到巴西、马尔代夫等国家极端暴雨的三维结构,为全球防灾减灾贡献力量。

“有了气象卫星后,没有一个台风能逃过卫星的眼睛。”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副所长陈林说,风云气象卫星每分钟都能给大气拍“快照”,当下海上有多少个台风胚胎、分别在什么位置、正在沿何种路线移动等,在卫星云图中一目了然。气象专家还把风云三号、风云四号卫星多个载荷数据融合,形成多源卫星融合降水和风场,弥补了我国海上降水和风场观测的短板。

结合卫星数据的“神机妙算”

从基于城市、河流、湖泊、山脉信息绘制天气图的外推预报,到引入数学物理方法、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数值天气预报,气象学家们利用计算机和天气模型“神机妙算”,不断获取更精准的天气预报。

太空、高空和地面的“气象侦察兵”全方位观测大气。城市里常见的百叶箱、风速仪负责观测地面附近的气象数据,探空气球带着无线电探空仪捕获高空气象数据,气象卫星站得高、看得广,获得更大尺度的气象情况。

地面观测和卫星观测像一对亲密无间的“战友”,发挥各自优势,携手守护老百姓头顶的一片天空。以风云三号G星为例,它除了进行常规的气象观测,还可以作为一把“尺子”,和地面天气雷达一起进行探测标校,通过卫星数据与地面雷达数据的比对,提高气象天地观测网的准确度。

据了解,在数值天气预报中,通过气象卫星获取的数据资料占到数值天气预报同化资料的80%以上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气象卫星专家许健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“现在天气预报的发展,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卫星资料和数值天气预报的结合。卫星上观测的数据覆盖全球,使得全球都有资料,卫星资料使得天气预报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。”

天上地上,布一张“智慧观测网”

“第一代实现了全自主的从无到有,第二代实现了从‘二维成像单星观测’到‘三维辐射组网探测’,后续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将瞄准智能化、体系化发展方向。”王君磊说。

气象卫星、天气雷达、数值预报、气象数据是气象事业发展的“四大支柱”,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。气象预报工作一环扣一环,预报服务需要气象观测支撑,观测需要地面网、卫星网的支持,气象卫星从研制到发射再到在轨运行,最终实现从设想到应用的闭环。

在广阔的大地上,气象卫星遥感探测能够提供有关大气、海洋、地表和云况等的大量信息,由静轨和极轨气象卫星组成的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覆盖全球,为短时临近和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依据,更是高山、海洋、高原等常规观测空白区的有力补充。

“目前,国内涌现出一批低轨商业气象卫星企业,以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主,商业气象卫星星座为补充力量,未来可能形成综合性的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体系,来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。”陈林说。